| 
 
 
 | 
       
        
         | 资料类型: | 教(学)案 | 文件大小: | 29.48 KB |  
         | 来 源: | sl66收集 | 资料点评: |  |  
         | 下载条件: |  | 下载链接: |  下载 |  
       
        
         | 
           
            
             | 化学 点评人:杭州二中特级教师林肃浩、宁波北仑中学特级教师赵喜平
 1.凸现学科素养,明确减负导向
 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回归教材,立足基础,凸现学科素养,突出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有些内容直接取自于教材,第8题中对于实验操作及实验安全的考查,第11、12题中的部分选项等。有些素材则是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整合,体现了“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想。如第26题等。选择题和主观题第26、28题的综合性、难度与往年相比均有所降低,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2.重视信息处理,考查学习潜能
 试题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当丰富,包括文字、方程式、关系曲线、实验装置图及有机物的转化框图等。这些呈现形式对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验。如第27题,要求学生根据两个“温度、压强与H2、CO物质的量分数关系”图,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并画出“H2的物质的量与时间关系图”。
 突出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第9题中从卤素阴离子X-到H+离子的迁移,从Na2O2到CaO2的迁移等。考查学生提取统摄信息,重组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较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
 3.突出化学实验,彰显学科特色
 
 |  
             |  |  |  
       
        
         |  |  
         | * 声明: 本站所收录资料、评论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  
 |